gta5車怎麽放下鉤子 GTA5拖車怎麽放下鉤子
gta5車怎麽放下鉤子 GTA5拖車怎麽放下鉤子 时间:2025-07-04 17:31:44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大海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大海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漁民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漁民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用力擠壓貓眼螺會像花灑一樣噴水。
在沙灘上放一個瓦罐過一會兒再看會長出螃蟹。
追著退潮後沙灘上的橢圓形氣孔一路走,可以捉到肥美的海蟶。
這不是什麽海洋紀錄片中的片段,而是在普通的趕海視頻中經常能見到的。靠海為生,與海對抗,漁民帶著對海的敬畏與深情,開始在互聯網時代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趕海視頻便成為了專門的一個種類。
漁人們大多帶著些許濃重的口音,有的從山東而來,有的從閩南走出,曬成古銅色的皮膚,是勳章也是一種榮譽。普通人看趕海視頻無非是想打破格子間的沉悶氣氛,趕海中不斷出現的稀奇海物,成了無數人隔著屏幕的驚喜盲盒,帶著好奇心,有時也提心膽。漁人彎腰趕海,綺麗多變的世界就此展開,而屏幕前的人也隨著他們的動作,期待回到那個童年可以肆意在海邊玩水的時光,重溫大海的瑰麗之美。
生在海邊,是件幸運的事
小鬥有時候想,如果能順利的把學上完,人生會不一樣嗎?
出生在日照嵐山,靠著大海,漁民一詞似乎與小鬥如影隨形,但幼時親眼見過大海凶險,隔三差五就有小孩子淹被衝回海灘上,也因此,小鬥的父母嚴令禁止他下海玩水,生在海邊卻不會遊泳,小鬥在當地的孩子裏也算是個異類。
後來家裏實在拮據,為了供哥哥讀大學父母已經囊空如洗,小鬥識趣的早早輟學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哪怕他的成績在當時還算不錯。
十九歲時,小鬥覺得自己身體還行,便去賣苦力,抗氧氣罐,一個氧氣罐大概70公斤重,抗了三個月,實在是扛不動。轉頭改行做了銷售,做銷售倒是不累,但需要他能言善辯,“忽悠”別人買他自己都有點摸不準的東西,又做了幾個月,小鬥覺得還是過不去心裏那關,也放棄了。最後他考了一個大車駕駛證,車重,開著踏實,好像自己之前被“社會生活”抬起的心,又一次落在地上,一開就是7年。
小鬥趕海時總是提著一個綠色的小桶
與小鬥不同,阿烽16歲便出海了。
阿烽也出生在海邊,福建莆田的一個偏遠小島。他在海上漂了13年,晝夜潮汐比鄰,海風冷餐為伴。從小到大,身為老漁民的父親教會了阿烽很多關於大海的知識,哪裏捉魚,哪裏捕蟹,那是阿烽記憶裏最自在的時光,而阿烽也是村子裏唯一一個年輕漁民。
很少有年輕人心甘情願在海邊呆一輩子的,阿烽也一樣,親戚家在廣東做海鮮養殖,19歲的阿烽想也沒想就跟著去了。但從小在海邊生活的他,一頭紮進了“社會人潮”裏卻緊張的站不住腳,海裏凶險,陸上也絕非友善之地,不善言談的阿烽並沒有在這份工作裏找到自己的價值,喧囂、吵鬧的環境刺的他睜不開眼。他知道,自己想念大海了。
漁人阿烽
同是海邊出生的劉位明,有著自己的選擇。
福建的海邊小城霞浦,風景宜人,海產豐富,劉位明說:“小時候沒有圍墾之前,家門口走出去就是大海,灘塗上隨處可見大魚小蝦。”那時候資源好,隨便提個桶去海邊,摸摸蝦、捉捉魚都可以抓得到,住的近的兄弟幾個經常一起組隊去摸魚抓蝦,生活的無憂無慮。
劉位明
家裏的長輩都是漁民,但到了劉位明這一輩父親卻堅持不讓他出海。他沒有過多的與父親爭執,畢竟漁民辛苦,去外鄉打工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劉位明便在上海做起了二手房租賃的買賣,小時候玩的好的兄弟們也各奔東西,聯絡甚少,雖然生活尚可,但他心底總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遺憾,起初自己也搞不清楚。
三人裏,小鬥是第一個拍趕海視頻的人,2017年小鬥心神一動,既然自己不會遊泳沒辦法開船出海捕魚,那就拍一些在海灘上撿海貨的視頻,大海退潮後有些海物會留在沙灘上,“臥”進沙子裏躲起來,等著下一次漲潮時隨海水回到大海之中,一些漁民便在退潮後的海灘上將這些海貨翻出來,俗稱趕海。
怎料,上傳過程中的視頻分類可愁壞了當時的一位生活在內陸的視頻網站工作者。
“趕海嘛!就是在海邊撿東西! ”小鬥隻能憑借自己的經驗選擇了西瓜視頻後台的“三農”標簽,“趕海”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互聯網上。
小鬥正在參加西瓜視頻舉辦的分享會
那時的小鬥沒想到,自己無聊時無意中拍下的視頻,正象征著一個全新視頻品類的誕生。
一塊石頭入海激起千層浪,小鬥與「海邊小鬥」的出現吸引著阿烽等年輕漁民的視線,為傳統打漁提供新的出路:拍攝短視頻,分享對生活的熱愛。
這頭的阿烽也剛從陸地回到海邊生活,關於趕海他當然不陌生,但當看到有人將趕海拍成視頻上傳到網上時,他萌生了自己也試試的念頭。阿烽在海上漂泊的那些年,見過的海洋生物有上百種,瑰麗的、凶猛的、珍貴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在阿烽眼裏大海的迷人與“可控”,讓他像回到水裏的魚兒,自信且自由的向大家展示他眼中的海洋,「漁人阿烽」賬號便一個縮影。
阿烽徒手抓蟹
而阿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也在影響著一位想要回到海邊的人。
2018年底,在上海打工的劉位明偶然間在西瓜視頻上看到了「漁人阿烽」發的三農趕海短視頻,視頻當中的畫麵與小時候和兄弟們一起在海灘上肆意摸魚抓蝦的回憶迅速重疊,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此時卻讓他興奮不已,經過短暫的謀劃,「漁戈兄弟」賬號於2019年年初正式更新。
截至目前,三人的賬號共有1000多萬的粉絲,視頻帶來的收益也很好的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小鬥辭去了車司機的職業,專職做起了西瓜視頻創作者,家人雖有不解卻不想掃了小鬥與粉絲的興致。阿烽的想法很簡單,隻想用賺來的錢給家裏的餐桌上加幾道菜,帶老婆女兒出去見見世麵,照顧好生病的奶奶,再把那台隔三差五就“出事”的二手車換了,買台新的。劉位明則與幾個好兄弟回到了當初一起上學的故鄉,找回童年的快樂。
阿烽非常擅長釣魚
拍趕海視頻從此成了他們的職業,養家糊口,坐地生根。阿烽有時會坐在船上,什麽也不做,就盯著海麵發呆,心中感慨,遊動的生命隨海水而來,被半路攔截了去,一失回去的路。
生於海邊,從來不是他們的選擇,但他們三人卻倍感幸運。
人生嘛,有退潮就有漲潮
海有潮汐,人亦有漲潮退潮的時刻。
劉位明現在回想起當時召喚兄弟們回鄉趕海的情形,依然覺得興奮,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分步在大江南北,艱難討生,有人做美發師,有人在健身房裏當教練,有人在小城市裏做著不討喜的銷售,因為劉位明的一次心血來潮,幾人又重新聚集在了一起。
妻友在旁,生活於海,一如從前。這是劉位明覺得自己走向漲潮的時刻。
劉位明喜歡和兄弟們一起趕海
下場摸魚時,劉位明隻需站在高處細細觀察渾濁泥水的動向,便知道哪裏藏著幾隻魚,哪裏掛著幾隻蟹,偶爾摸出一條小臂長的鱸魚或紅斑,雙手舉著捧在鏡頭前,嘴角掛笑喊著“搞大了,搞大了。”近三年的時光裏,他為了拍趕海視頻帶著兄弟趕赴了十幾個島嶼,有時熟悉,有時也不免要將船駛向遙遠的海島,但海水凶猛,麵對未知,劉位明也有失手的時候。
2020年3月,劉位明為了拍攝,帶著兄弟們開船往更深處的海島駛去。但天氣忽變,幾分鍾前還風平浪靜的海麵突然狂風大作,烏雲黑壓壓的迎麵撲來,劉位明馬上憑借經驗判斷,是雷暴,漁民最怕的一種天氣,毫無征兆,卻來勢洶洶,一米高的船在三米高的巨浪前不停搖擺,不怕水的泡沫船也開始進水,劉位明的大腦一片空白。
為了一船人能活命,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船開到海島的另一側避風。老婆在一旁痛哭,他雖害怕,卻隻能強裝鎮定。好不容易上島後,卻被荒山上的隨處生長的荊棘攔住了路,隻能用手扒開草叢裏的刺,開一條道路出去,羽絨服的毛被割的到處飛,劉位明一行人渾身是傷,場麵血腥,脫險之後,也久久不能回神。
也就是在那次,劉位明想起來小時候父親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下海人的三分命都是踩在棺材板上的。”
拍攝也曾陷入了瓶頸。劉位明和兄弟們雖然心齊,但都是拍視頻的新手,不懂得如何運營,早期僅靠平台分成視頻盈利無法支撐每次拍攝的支出,幾個兄弟都是家裏的頂梁柱,時間一長,大家都有些熬不住了。
劉位明坐在桌前歎著氣,希望大家能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隻要兩個月,兩個月後如果沒有起色,他會果斷放棄掉。一個月之後,平均單條視頻的瀏覽量超過50萬,劉位明知道,他可以給兄弟們一個交代了。
劉位明很好的解決了自己的苦惱,但小鬥還在犯愁,他的視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不溫不火,勉強能看。”
作為最早一波拍趕海視頻的人,小鬥見證了這類視頻的出現、發展與火爆,網上“趕海”的類型層出不窮。而小鬥卻一直是提著一隻小綠桶,深一腳淺一腳的在海邊慢慢的走,翻翻石頭,摸摸沙子,不驚喜卻格外質樸而真實。他很少帶著激動的情緒跟觀眾互動,低沉而沙啞帶著山東腔的口音,是他視頻中唯一標識很強的元素,四年間,從未變過。
小鬥像是在高樓聳立的市中心圈起的一座待拆老房,孤獨、固執、有著自己的脾氣,但卻透著淳樸的格調,將這光怪陸離般的城市趁出人情味,若是強製去拆了它,也不免會心疼。
正是這種不刻意、不做作的拍攝手法,讓小鬥收獲了很多忠實粉絲,當有人從很遠的地方開著車來找他一起趕海的時候,小鬥竟覺得有些感動。他們光著腳一起走在沙灘上,小鬥會悉心的告訴他們哪裏有寄居蟹,哪裏去找小海螺,雖然知識很樸素,但起碼是他擅長的事,不精彩,卻也格外踏實。
小鬥釣到人生中第一條魚
海邊的阿峰通過拍趕海視頻,也終於迎來了自己人生的漲潮——上過央視,家裏的條件也越來越好,有一年在西瓜視頻的創作者比賽中,阿烽還如願拿到金秒獎,帶妻子乘坐渡輪玩了一圈。
在趕海視頻領域,阿峰算得上頭部中的拔尖選手。讓他爆火的一條視頻標題叫做“碰見罕見大王蟹,用了一個小時才把它拿下”在網絡上有近千萬的播放量。他會在一天的早些時候埋好陶罐來誘捕喜歡躲避在陰暗角落處的青蟹,退潮後再將陶罐中的青蟹倒出來,而那次阿峰捕到了一隻重達兩斤多的“蟹王”,高興之際,“蟹王”卻不會乖乖就範,轉眼便逃回水裏,阿峰隻能拎著空罐子,對著鏡頭說:“沒辦法,這就沒辦法了”,委屈也認命。
但沒想到,在他就要打道回府的路上,居然又與“蟹王”迎麵撞見,這一次,幸運的便是阿峰了,一隻“蟹王”加上幾隻小蟹換了400塊錢,網友紛紛說到,這情節,堪比電影了。
在海邊捉螃蟹的阿烽
但是在拍攝視頻之前,阿峰的故事也充滿著苦情色彩,13歲的時候,母親的一走了之讓他從此與奶奶相依為命,因為窮的交不起學費,阿峰提早退學,出海捕魚維持生計,有時捕到了好魚也舍不得賣,隻想著拿回家給奶奶補補身子。如此生活到成年,經人介紹認識現在的老婆,結婚生子,老婆和兩個女兒常年窩在灰暗閉塞的平房裏,夫妻二人也從未出門旅行過,女兒想要什麽新奇玩具他也要支支吾吾的思考再三。
生活很難,但阿峰卻從未放棄過,一直在找尋可以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方法,拍攝趕海視頻是他熟悉的領域,也是他一直尋找的出口。好在,這些生活的窘迫現在都已煙消雲散,通過努力過上的滿足生活,是對他這個老實人,最樸實的獎勵。
“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這裏也有欲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船尾。”《海上鋼琴師》裏的1900窮盡一生,也沒能走下那艘船,通過一種極端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贖。
而拍攝趕海視頻的他們,也曾在隨風飄搖的小船中風餐露宿,不知道未來會飄向何方,迷茫的大海上,他們期待漲潮帶來的豐富海貨來飽腹,卻一直處在人生的低潮。
始終無法放棄對大海的熱愛,是唯一支撐他們不曾下船的動力。終有一日,通過另辟蹊徑的方式與大海和解,既能展示大海的美麗,又能通過拍攝視頻獲得收入,是他們人生中恰到好處的漲潮時刻。
在趕海視頻中,等一個驚喜
編導伊伊是從「漁人阿烽」的西瓜視頻帳號中知道「趕海」一詞的,那時她還疑惑,這不就是跟自己小時候去海邊玩的時候撿一些貝殼、小螃蟹一樣嗎?有什麽新鮮的?但隨著看視頻看的多了,她漸漸的在視頻中摸出了一些“門路”,阿峰每釣上來的一條魚,對她來說都是一次無獎知識競答,猜對了便心中暗喜,猜錯了,有時候還去搜索一下記在心裏。
“每次阿峰下鉤子去鉤青蟹的時候,我都會有點緊張,那青蟹看起來就很凶。”
“鉤”青蟹
而生在秦皇島海邊的吳昊,則是妥妥的技術派,更擅長從視頻中沙灘上的氣孔判斷下麵都“臥”著什麽,是肥美的海蟶,還是躲起來吃東西的海螺。因為家也住海邊,吳昊對海裏的生物也十分熟悉,但常年在外打工已經許久未見過大海了。因此,每次看到小鬥提著小桶去海灘上走走停停,總能讓他想起還生活在老家的奶奶,小時候也是這樣一手提著桶,一手抱著他去海邊撿海貨的,那時候奶奶的胳膊曬到通紅,回家後會一層一層的褪皮,他被嚇到大哭,還以為奶奶生了什麽重病。
“他的視頻提醒著我,海邊的生活,真的又愜意又淳樸。”
趕海視頻不僅在拍趕海,更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
當下的都市人被高樓大廈圍繞著,在沉悶的格子間整日麵對鍵盤的敲擊聲,與自然的親密互動也隻停留在“計劃中”或者“想去,但還不如好好睡一天”。
於是趕海視頻便成了都市人工作之餘的驚喜“盲盒”。隔著屏幕期待漁民們釣上一條大魚,我們會替漁民開心,也感激他們治愈早已被工作壓力壓垮的精神。
視頻中經常能見到生猛而靈活的螃蟹,張牙舞抓的舉著雙鉗,還在噴著汁的章魚,力氣奇大又“滑頭”,一溜煙便躲回水裏。會噴水的貓眼螺、圓潤美麗的月亮貝、隨處可見的成片辣螺,用小鏟子輕輕一刮就可收獲滿滿一小桶。諸如此類的場景不斷上演,觀眾有機會跟隨漁民一起返璞歸真,在退潮後的沙灘上走走停停,翻著沙灘下埋藏的童年。
以真心換真心,粉絲們會在阿烽不小心腳滑摔倒之後問他有沒有受傷,會在劉位明被魚背割了手之後提醒他下次注意保護自己,也會在小鬥沒怎麽更新視頻的低迷期,在後台親切的鼓勵他並給出一些小意見,希望他能多多更新,多多說話。
阿烽趕海收獲兩條大魚
都市人看趕海視頻,無非是在等一個平凡生活中的驚喜。
當心情隨魚兒從泥水中一躍而起,生活似乎回到了最純真的少年時代。哪怕這一天一物所獲,也依舊會享受過程中的樂趣,並鼓勵自己明天再來。
如今,共同收獲了1000萬粉絲的小鬥、阿烽、劉位明,成為了製造“驚喜”的人。帶著對大海的深情與敬畏,一人一船,與海為伴,漁民這個孤獨又淳樸的職業,也被全方位的呈現在觀眾的麵前,讓生活在鋼筋叢林的我們,有機會遇見大海的瑰麗。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